堂會舉辦短期宣教的目的,是為了讓信徒有更多機會接觸宣教服侍,提升宣教意識和熱忱,期望藉此產生更多長期的宣教士來,亦為相關地區的宣教士和教會提供資源與支援。那麼,親子短宣是否如成年會眾的方式進行?如何使之與家庭旅遊有別?
根據筆者實務運作及親身經驗,發覺家庭旅遊與親子短宣兩者有本質上的差異:
第一,親子異地短宣的體驗,融合了深度旅遊所特有的文化衝擊,而非只到常設的旅遊熱點,讓參與者感受到「眼界大開」的滿足感。這項新發現擴闊了家庭成員的「世界觀」,不僅多認識一個地方、多獲得一些獨有的見識,而是發現自己於這個世界所站的位置有所不同,因而對世界有了不同的洞見。
第二,在教育層次上,短期宣教體驗是一種情意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情意教育是引導參與者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統合、建立人際關係與關懷社會、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學習領域。知、情、意、行全面一體發展,才能落實在情意的實踐上。透過知、情、意三者相互貫串的教育環境,使參與者能肯定自我、發展人際行為的自主自立能力,參與者在短宣歷程中,能考慮何者為好的結果,何者必然是不好的結果。
第三,親子短宣隊員宜作為一位學習者(learner),而非「執行者」(doer)。筆者不認同「要多作主工,才不枉此行」的想法。我們必須慎重考量,重視當地人的需要過於短宣隊的「行事曆」。以僕人服侍的謙卑心態,透過實地參與,在異文化中觀察、聆聽、交談、體驗,在不同場景中用心了解和學習。
第四,親子短宣的意義,是兩代在同一場景下,沒有孩子的課後活動、家長的工作會議、網絡媒體的干擾下,透過訪談了解個人的屬靈經驗是否足夠,反思個人性格是軟弱或驕傲,更多體諒在工場的傳道和宣教士長期付出的辛勞,察看上主對開展國度之信實。
2019年8月,筆者曾帶領14個家庭探訪台灣原住民教會,透過3個全家委身宣教服侍的家庭,聆聽他們改變舊有服侍觀念的掙扎,讓香港家庭觀察該家庭的成員如何彼此協作,開展福音事工。這誠如身兼基督教教育教授、牧者及母親角色於一身的Karen-Marie所寫:「信心賦予給孩子,同樣也給予我們。然而,認識上帝的信實,是需要我們家人一起在屬靈之事上與上帝共建的。」[1]
第五,美國富勒青年學院(Fuller Youth Institute)進行了一項名為Sticky Faith的研究,發覺當孩子與父母在一個共同談論信仰的家庭中長大時,他們傾向於堅持信仰到成年階段。[2] 親子短宣正正能有焦點地幫助父母與孩子談論信仰、學習事奉和認識上帝國度。父母對信仰委身的態度,對子女影響深遠。正如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的名言:「態度決定一切」。
完成短宣後,一家人可以繼續探索「像宣教士一樣生活」的意義,將旅程中所得的信仰反思融入日常生活,透過引導性對話,一起重點探究一種「像宣教士一樣」看見、聆聽、服侍和愛的生活方式。
最後,親子短宣強調真實生活情境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再從情境問題中的發掘、分析、解決過程學到認識自我、獨立思考和信仰轉化。透過親子短宣,可以學習到,參與服侍並非單單施與和支援,而是體會真誠的感謝與犧牲。親子短宣的經歷,也許會成為認信基督家庭的轉捩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