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莫拉維信徒優秀的宣教事奉,真值得我們羨慕和效法,故今期再寫一個他們的宣教故事。
堅持到底. 勞苦見效
1731年,親岑多夫(Zinzendorf)參加丹麥國王加冕典禮時,同時聽聞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格陵蘭的福音需要;1733年,莫拉維教會差派3人到格陵蘭向愛斯基摩人傳福音。丹麥也曾經差派宣教士在格陵蘭傳福音,當時,丹麥已經從該地召回一批軍人,自此,宣教士再沒有軍隊的保護。丹麥的宣教團隊因為工作沒有果效,除了漢斯宣教士(Hans Egede)一家,都已經回國;愛斯基摩人一直對福音沒有興趣。在這情況下,莫拉維教會仍差派宣教士到當地,志氣可嘉!
1734年,3人宣教團隊人事也有改變,只餘下馬修史嗒赫(Matthew Stach),另有波尼許(Frederick Böhmisch)和貝克(John Beck)補上。當地的愛斯基摩人視宣教士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而且警告他們,若傳福音,便要宰了他們;他們竟回應:殺就殺吧!之後,當地有流行傳染病,宣教士提供醫藥救援,可是愛斯基摩人只作表面性答謝,對他們傳的福音完全不接受。
宣教士漢斯教導新宣教士愛斯基摩語,給他們很多指導,對他們的幫助很大。可是,不久,漢斯要回丹麥擔任國際宣教學院院長,3位宣教士的信心幾乎崩潰,十分受挫!但莫拉維的信徒天天為他們提名祈禱。1735年3月,他們3人一同訂立盟約,堅定到格陵蘭傳福音的目的,決心要努力學習語文,同心合意,帶領未信者認識福音。
1738年,貝克坐在帳棚裡翻譯聖經為當地語文時,有一群愛斯基摩人經過,問他在做甚麼,他乘機大談福音真理,那群人根本沒有興趣聆聽,馬上散開,貝克只好繼續翻譯聖經。當時,他正翻譯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經文,有感而大聲朗誦馬太福音26章27-29節,沒想到,引起一位年輕男士的好奇,要求貝克繼續讀下去。那天貝克朗誦聖經有關耶穌的故事,使這位年輕人卡亞納克(Kayarnak)大受感動,之後決心信主,於1739年復活節受洗。能結出6年來的第一個福音果子,他們十分興奮,但同時開始面對生命危險了!他們繼續傳福音,而且發現愛斯基摩人對教義沒有興趣,可是對聖經故事十分有興趣,尤其在聽見耶穌的受苦和流血時,常常感動落淚,宣教士終於找到向愛斯基摩人傳福音的秘訣了!他們信主後,生活也大有改變。
優秀表現. 原因何在
莫拉維教會派出的宣教士,很多都能為主建立教會,帶領人信主,原因何在呢?
1. 全教會一同承擔宣教使命
研究莫拉維教會歷史的學者指出,他們的信徒都熱衷宣教事奉,認為向普世傳福音是全體信徒的責任。這是聖經的吩咐,而樂意遵行聖經的吩咐,是他們從事宣教時堅定又重要的基礎。
2. 蒙召宣教便盡快出發
基於對大使命的認識和認同,對他們來說,蒙召作宣教士,不是甚麼天大的事情,是一件平常的事,所以不會大肆宣傳,簡單地預備好了,便盡快出發。
3. 信徒恆切禱告支援
莫拉維差會的宣教士,都是自供自給的,各人有自己的手藝、謀生技能,所以他們可以派出大量宣教士,後方不用承擔龎大的經濟,但是,他們未蒙召到工場的信徒,會以恆切的禱告支援前線的宣教士,例如:上文提及宣教士信心幾乎崩潰,十分受挫時,後方的信徒「天天」為他們「提名」祈禱,這是他們能力的來源,可以用無比的勇氣面對困難和危機,福音工作未有果效,甚至看來是失敗,沒有希望了,仍然能夠堅持,繼續努力,不放棄。他們組織信徒每天24小時輪班為教會守望,為宣教工作祈禱。
4. 對基督耶穌的熱愛
莫拉維教會的領袖親岑多夫伯爵,在一畫廊看見一幅耶穌戴荊棘冠冕的圖畫,下面寫着:「我為你忍受這一切,你為我做了甚麽?」他的生命再不一樣,熱誠愛主;他的生命也影響了會眾的生命,愛主的心,成為教會宣教的動力,堅持的力量。
5. 經歴聖靈的工作
在神帶領莫拉維教會從事宣教工作之前,他們經歴聖靈大能的工作,信徒彼此認罪,懇求神的愛把他們連結在一起,使信徒更合一,更合作,更有力量事奉,正如很多宣教運動一樣,都是靈命復興的果子。
看來,莫拉維教會不是有甚麼秘密武器,特殊策略,他們所有的,也是其他教會可以追求得到的。當然,莫拉維教會的宣教工作,也會有不足的地方,有機會再作討論。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