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下,能實體訪問本會柬埔寨信徒宣教士吳梓江、胡美玲伉儷,實在難能可貴,除了加深對他們的認識外,也欣賞他們在宣教歷程中心態上的調整和反思,盼望本文也帶給讀者啟發。
梓江和美玲分別為醫生和護士,於2009年出發到柬埔寨長期宣教,10多年來,除了主要參與一些直接使用其醫護背景的服侍外,例如舉行健康講座、教授家庭醫學課程、協助馬德望教會的醫療事工等,亦參與一些非醫護範疇的服侍,例如教授普通話和英語班、帶領青少年電影欣賞組等。
有時候,有些宣教士一心帶職宣教,很想善用其專業在宣教工場服侍,一旦遇上工場需要而被轉往協助或負責一些在其專業範疇以外的事工時,內心會掙扎,甚至感到「被錯配」或「貨不對辦」,梓江和美玲面對這種處境時,有何想法呢?
使用專長與否屬其次
梓江分享:「醫療於我們來看,只是一種工具,不是終點,亦不是福音;當我們用得着這種工具時,便用;用不着時,便先收起,改用另一種工具,始終我們的目標是傳福音,要讓別人認識神,所以使用醫療專業與否,反而是其次。」
2020年起,因着擔任前工場聯絡人的宣教同工停薪留職暫別工場,梓江願意在原有的工作之外,起來承擔工場聯絡人的崗位,成為工場與差會總部溝通的橋樑、牧養和維繫工場整個團隊、照應工場裡不同單位的需要(包括協助兩個初抵工場的宣教家庭適應和投入當地生活與團隊)、為工場培育更多合適又穩定之本地同工等,而且要處理很多行政工作。為何他願意起來承擔這個崗位呢?
願承擔,帶給工場突破
梓江坦言,他倆在工場服侍已超過10年,見證着工場的發展,若團隊裡各人只個別地工作,沒有聯繫,會造成自己的成長緩慢及事工的果效低,因此這次遇上工場人事變動,便把握時機起來承擔工場聯絡人的崗位,嘗試為工場帶來突破。
他體會到:「這跟以往工作的性質很不同,眼光也不同,提升一個層次,俯瞰全個工場的事宜,這是我們從前未有的經驗,以及要學習的東西。從事宣教,很多時候就是做你所不熟悉或不是你本行的事情。從我們出工場前參與短宣起,多年來,我們都是做醫療以外的事情,一邊做,一邊學習,反而能為自己裝備不同的技能。這點對於宣教工作者來說是重要的,因為工場的需要實在太多,要看工場的需要,若那些需要能配合福音工作,我們便去做。」
是次訪問內容豐富,篇幅所限,本文只能抽取精華片段刊出,歡迎掃瞄下列二維碼重溫足本訪問!
足本訪問
[註:上文整理自「香港宣道差會」YouTube頻道「HKAM Channel」之「撒種的心」(聲音專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