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神學、宣教學與靈修學
近年香港的人氣男團組合Mirror和Error引起熱潮,有牧者撰寫了一本《Mirror培靈集》,其中一課是〈Mirror反映的Error〉。若干同工曾向筆者表達,認為宣教士必須重視靈修,因為大家深信靈修像照鏡(Mirror)一樣,幫助宣教士看到自己的盲點(Error)。但這種看法只著重靈修的功能性,郭文池牧師在《我願為祢去——宣教釋經靈修集》的序言中指出,「宣教是真理的出口,釋經是明白真理的工具,靈修是內化真理的過程……三者是不能、也不應分割」。
溫以諾博士十分強調宣教中的「關係」,宣教工作是「與神有關係的人」引介其他人到神那裡。[1] 三位格互為關係乃宣教的基礎,祂們親自彰顯了何謂愛、徹底的順服,讓人可以效法祂去服侍。溫博士也提出7個跨文化事工培訓的宣教關係範疇,其中之一是上帝與宣教者的關係,相對於方法和技巧,這關係才是首要的,宣教者須常在主裡(Abide)。[2]
「大使命」(太28:18-19)原文中只有一個含命令語氣的動詞——「使……作門徒」,它是大使命的核心,領人歸主並非終點,「促使歸主者成為真門徒」才是重點,宣教是要持續深化他們與上帝的關係。
麥格夫(Alister E. McGrath)指出,基督教靈修學所關心的是如何活出與基督的相會,[3] 強調認識上帝、經驗上帝、在信仰基礎上作存在的轉化、達到基督徒的本真性。[4] 「建立和深化神人關係」同時是靈修學和宣教學的核心理念。(參圖1)
從敬拜看宣教與靈修
崇拜學大師韋柏(Robert Webber)指出,崇拜乃「上帝與祂的子民相會」,[5] 這與麥格夫的看法十分相似。有人視個人靈修為個人敬拜,筆者亦同意這看法,而且「與神相會」與宣教息息相關。
以賽亞在震撼的敬拜後,甘心說出:「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6:8);主與撒馬利亞婦人相會,談論敬拜的意義,婦人的生命更新,帶領多人信主(約4:39);教會首次確定差派宣教士(巴拿巴和掃羅),乃在敬拜中發生的(徒13:1-3)。在敬拜中,神人相會,信徒被主的大能、大愛融化,甘心接受不可能的任務。再者,派博(John Piper)曾說:「仍要宣教,因未有敬拜。」(Missions exists because worship doesn't)宣教不單為了「使萬民作主門徒」,其終極目標是萬民敬拜。(參圖2)
以下引述一些歷史例子:
1. 聖方濟各與聖依納爵
談及靈修傳統,華人較熟悉聖方濟各(St. Francis,或譯聖法蘭西斯)和聖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前者強調專注基督、擁抱貧窮、經常禱告等;[6] 後者著名的《神操》影響至今。但大家可知道他們對宣教的貢獻呢?
1219年,聖方濟各隨十字軍東征,但他沒有參戰,卻抱着隨時殉道的心志,到埃及向穆斯林的領袖傳福音。雖然他未有成功領人歸主,卻影響了方濟各會的追隨者,包括:培根(Roger Bacon)、阿斯科利(Conrad of Ascoli)等多位當時罕見的穆宣宣教士。方濟各會傳教士的足跡遍及各地,例如孟高維諾(Giovanni da Montecorvino)便被譽為「第一個進入中國的天主教宣教士」。用今天的術語,受聖方濟各影響的是「走在最前」的宣教士。
細看聖依納爵的靈修神學,除了靜態的屬靈操練,也包括「事奉和靈性不可分割」、「奉差遣的宣教群體」等。[7] 他所創立的耶穌會曾差派許多宣教士,較著名的有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印度、日本)及多位中國宣教士如利馬竇(Matteo Ricci)、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等。
2. 趙天恩牧師
趙牧師曾參與建立中國神學研究院(中神)及中國宣道神學院(中宣)。「中神」資深的退休教授張修齊博士曾指出,他對靜修的學習便是萌芽於趙牧師在「中神」所帶領的一個退修會。[8] 「中宣」則是最早把焦點放在靈修的神學院之一。當年趙牧師見神學院多留意知識的傳遞,相對忽視靈命培育、佈道恩賜發揮等,故「中宣」培訓的第一階段便是靈命訓練,是「人的訓練」,[9] 整體則以靈命塑造、宣教培訓、神學思考、中國研究為培訓宗旨。
趙牧師亦身體力行,從事神學研究,教神學,親身參與中國宣教,以行動證明如何整合宣教、靈命培育及神學教育。
3. 近代歸主浪潮
按宣教聯盟組織「24:14」的研究,至2020年11月,各地藉「建立門徒倍增浪潮」(Disciple Making Movement,簡稱DMM)及相關進路已引領7,900萬人歸主了。[10] 一些人可能只留意到DMM採用「發現式查經法」、「和平之子」等方法,卻忽略了「高度委身禱告」這基礎,宣教者在過程中不斷尋求上帝的幫助和引導。
曾於印度及非洲服侍的伊雲(Erwin)宣教士,藉DMM促成及見證了多個「未得之民歸主浪潮」。他於2021年初在港主領兩場專講,主題分別是「常在主裡——預備面對逼迫」及「啟動歸主浪潮——禱告、禁食與神的大能」,他鼓勵宣教者每天應花最少兩小時與神相交,這是成功的關鍵。
靈修——只為使宣教更有效?
宣教涉及艱巨的任務,宣教士容易看重行動、很有主見,而且工場壓力巨大,宣教士必須藉靈修與上帝相會,效法祂,才能真正放下自我,持續事奉的火熱,看到自己的盲點,抓緊上帝的心意和帶領。再者,建立門徒乃宣教最重要的任務,若宣教士沒有好的靈修榜樣,如何促使歸主者常在主裡呢?
此外,後方的支持者也必須重視靈修,並持續為宣教士和未得之民禱告。被稱為伊斯蘭使徒的史文模(Samuel Marinus Zwemer)曾說:「宣教歷史乃是神聽禱告的歷史。」
還有,我們不應單單把靈修重點放在其「宣教功能」。建立和深化神人關係乃宣教與靈修的共同目標,卻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兩者彼此強化、互為影響。上帝其實未必要用我們去完成祂的任務,卻讓我們在參與宣教的過程中,見證祂的奇妙作為,經歷祂的真實、可畏,因而與祂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願我們在靈修與宣教中體驗神的大愛,學習真順服,一起回應上帝,讓更多人能享受與主相會的美好,他日更多人一起在天家敬拜。
[1] Enoch Wan and Mark Hedinger, Relational Missionary Training: Theology, Theory & Practice (Urban Loft Publishers, 2017), p. 17. [2] Enoch Wan and Mark Hedinger, Relational Missionary Training: Theology, Theory & Practice, p.229. [3] 麥格夫著,趙崇明譯:《基督教靈修學》(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頁3-4。 [4] 麥格夫:《基督教靈修學》,頁7。 [5] Robert Webber, Worship, Old and New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Pub. House, 1982), p.11. [6] 彭順強:《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香港:天道書樓,2005),頁125-132。 [7] 彭順強:《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頁242-248。 [8] 張修齊:《靜修之旅》(台灣:校園書房,2001),頁6。 [9] 趙天恩:《扶我前行》(台灣:中國福音會,1993),頁77。 [10] https://2414now.net/resources/(瀏覽於2021年8月23日)。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