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芳
執行編輯
馬祈宣教士自2012年起在創啟國家啞鈴國服侍,先以一年時間學習當地語言和文化,同時於當地教會的華人部參與服侍。學完當地話後,便以漢語老師身份在一所語言中心教學,藉此在華人及當地信徒中參與栽培和門訓的事奉。
2019年,她為了支援家人照顧患有腦退化症的母親,並盼望母親在清醒時信主,申請停薪留職回港1年多,豈料本港發生社會運動,加上2020年爆發全球新冠疫情,令當地政府一度停止辦理簽證,結果她延至去年8月才重返工場。
既熟悉.又陌生
一別就是三年,馬祈重返工場時有何感受呢?
總括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滲透在各方面,包括:語言、文化、人際關係、教學和駕車等,所有東西都要重新適應,但跟首次去工場時不同,因始終有基礎,比預期快掌握。
住屋方面,感恩語言中心一位相熟老師一早已為她聯絡從前的房東,找到她從前曾居住區域的房屋(在語言中心附近),減少她適應的困難。
忙碌中放慢步伐
這次重返工場,她除了繼續在語言中心教授漢語及在華人教會服侍外,會較集中服侍當地人;加上語言中心的團隊有操英文為主的同工,每周同工會都以英語進行,所以她一返工場便要同時重拾三文三語(普通話、英語、當地語),談何容易呢?
她坦言:「唯有盡量不給自己太大壓力,跟自己說:一步一步來吧,做到多少便多少,因我會努力地溫習,也看見自己的進步。」
原來她剛到埗住了4天酒店後,便搬進新居;搬進新居兩天後,便已開始開會、上課和兼財政的工作(因負責同工要生孩子和放產假),行程非常密集,筆者聽後都替她感到疲累呢!她回應:「因此,開始時我容讓自己慢慢來,但又知道有很多事情要陸續處理。感恩當時把本地人的聯絡工夫延遲至去年底才開始啟動。從中看見上帝很憐憫我,祂知道我的狀況,並預備所需。例如當我沒有時間和心力去聯絡舊學生和家長時,祂卻令學生主動找我,或讓我們在街上相遇;這些重聚令我倍感親切和開心!」
了解狀況等待時機
重返工場這一年以來,馬祈深深體會到,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況很重要,她知道自己的語言要先加強,教學的專業也要紮實,然後再按照服侍對象不同的需要和自己的時間來調節。
她舉例:「有很多東西很想做,但又要等候合適的人出現,和合適的時間進行。例如當華人弟兄姊妹的生命沒有屬靈的胃口時,我若勉強餵他們吃靈糧或邀請他們參與培訓,也達不到好的效果,他們的生命也難以成長;亦有一位我曾栽培的姊妹,栽培完不代表她的生命可以很快地成長,經歷幾年後,她的生命突然產生對屬靈的渴求,我便把握那個時機跟她做『小牧者』課程第一冊和三福故事編織法(傳福音)。
「很多事情自己腦裡有些計劃,但要等候時機、等候上帝的時間。我會繼續看看怎樣與當地教會或機構配搭,但又不急於一下子做許多事情。順服上帝的帶領。」
代禱需要
請讀者一同為馬祈以下的需要代禱:
1. 母親適應院舍生活,牙骹脫位情況改善,能多進食;妹妹一家早日信主,心靈健壯。
2. 重拾三文三語,特別是當地語,能應用自如。
3. 同工團隊合一,同心同行,求主預備適合的新同工加入。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