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幫助差傳事工發展的三件事/翁競華


宣道會是因為傳福音和凝聚信徒推動差傳事工而漸漸開展的,後來發展成為一個宗派。這正是關心天父所關心的,是神所喜悦的。當我們從事天父要我們做的工作,天父必有足夠的恩賜和恩典,讓我們完成祂給予的使命。筆者閱讀宣道會創辦人宣信博士的歷史時,發現有三件事幫助宣道會在差傳事工上有美好的成果,這實在是天父的恩典!


一、相信神聖的醫治

宣道會相信耶稣基督是我們的醫治者,這是宣信博士的親身經歷:他曾經身體和精神都極度虚弱,藉着祈禱,不藥而癒,得到天父奇妙的醫治;之後,他們3歲的女兒患上白喉,晚上發高燒,藉着禱告得蒙醫治,使他們夫婦更確信天父有神聖醫治的恩典。

神聖醫治是聖經真理,舊約聖經清楚地記載:「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15:26)、「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這章聖經是關於彌賽亞的預言;新約聖經也教導我們:「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雅5:14)。我們相信神聖醫治,同時相信醫生的學識和藥物都是神所賜的,神都可以用來作醫治的工具。醫治的能力是很多人所羡慕的,但我們更要重視救恩、重生得救稱義的神蹟和順服神的主權。此外,得着主,被主得着,比醫治更重要,正如宣信博士的一首詩歌《主自己》(Himself)歌詞所寫:「前要的是醫治,今要主而己。」


在宣教工場,有些人的家族已經信奉其他宗教多年,對基督教沒有興趣,但在病痛中,因經歷神醫治的恩典,使他對基督信仰產生興趣。宣教士當然要着重傳揚福音,但也要有信心為病人祈禱。筆者在泰國事奉時,有兩位會友信主不久,看見年老的母親沉迷於打坐、冥想,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腸胃不能接受食物,她們強迫母親離開佛堂,勸母親信靠主耶稣,又奉主的名為母親祈禱,結果,那天中午,母親只能吃兩湯匙飯;晚上祈禱後,卻吃了兩碗稀飯。自此以後,老人家願意來聽道,一同查經;明白真道後,她決志信靠主耶穌,受洗加入教會。她經歷了神的醫治,也改變了對主耶穌的態度。感謝讚美天父,祂是醫治的主,更是行神蹟的神!


二、信心認獻

有不少教會鼓勵信徒為宣教事工奉獻金錢,教導信徒學習信心認獻,結果,讓信徒經歷信心的功課,看見天父的供應,在支持宣教事工之餘,自己屬靈生命也一同成長。

宣信博士在研讀聖經哥林多後書8至9章時,看見哥林多教會為着別人的經濟需要,舉行慈惠奉獻,而且是1年前答應奉獻,1年後才交付的。宣信博士得着靈感,將這段聖經應用在為宣教的奉獻上。1882年,他教導信徒實行宣教信心認獻。信徒為着教會未來1年的宣教經費祈禱,求天父賜下一個奉獻金額,經多次祈禱尋求後,肯定這是天父要自己為宣教奉獻的金額,之後,常常為這目標祈禱,懇求天父供應。奉獻者常常經歷神奇妙的預備:「沒有想過自己有能力奉獻這個數目!」「在填寫認獻表時,根本不知道這筆錢從何而來,明顯這是天父的供給。」「感謝神,使自己能按着力量,甚至是超過了力量奉獻。」


加拿大民眾教會,是推動信徒參與宣教工作很出色的教會,就是鼓勵信徒用這種方式奉獻的。上世紀60年代,神感動張子華牧師在北美一次大學生退修會中,用這種方式為越南宣教需要奉獻,結果超額完成目標,張牧師和學生領袖都十分興奮!張牧師繼續在自己牧養的教會,也在北美其他教會中推廣這種奉獻的方式。同年,在亞洲菲律賓,神帶領鄭果牧師,在他牧養的靈惠堂教導信徒為宣教作信心認獻;之後,他又介紹這種奉獻方式給香港宣道會希伯崙堂等教會。在香港和新加坡,有不少教會都採用這種方式推動差傳奉獻,對推動宣教工作有很大的貢獻!這是宣信博士對宣教事工的偉大貢獻!如果您的堂會是宣道會,絕對不要忽略這蒙福的傳統;其他堂會,也可嘗試了解這種方式。


三、保持與神親密交往

宣道會的領袖宣信博士和陶恕博士,都重視與神親密的關係,這也是宣教士要操練的。這方面於上期《跨越》已有另文分享了,在此不贅,歡迎到本會網頁瀏覽https://www.hkam.org/blank-45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