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有人抱著自己的嬰孩來見耶穌,要他摸他們,門徒看見就責備那些人。16耶穌卻叫他們來,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17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現代標點和合本》路18:15-17)
這則簡短和平常的事跡,在現今信徒心中可能沒有甚麼重要性,跟宣教也不像有任何關係,但若我們留心細看,則會發現它對我們非常重要!這個故事有好些奇怪之處,但篇幅所限,只可集中討論「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若宣教的最終目的就是宣揚好消息,使他人加入神國,那麼,這個故事的教訓就成為我們推動宣教事工時一個重要的關注。
耶穌當時所接觸和歡迎的小孩,跟現今在都市長大的小孩差別很大,他們在家裡和會堂接受的教育,就是猶太人古經(現代的舊約),他們都是真誠信奉耶和華的信徒。這些前來接觸耶穌的小孩,[1] 顯然對耶穌已略有所聞,並願意聆聽和接受耶穌的教訓(跟門徒相同),固然是神國的成員。耶穌最後發表的言論,則確實令人費解。路加福音18章17節按希臘文的意思應為:「誰不歡迎神國如同小孩,他則不能進入它……」,在這裡,「小孩」一字在文法上可為主語或賓語,[2] 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小孩」為主語;[3] 加上參考馬太福音18章3節,所以詮釋為「誰不歡迎神國像小孩一樣」,[4] 解釋門徒要像小孩那樣單純或真誠才可以進入神國。[5] 但這解釋存在三大困擾:不能合理解釋這句子省略的說話,[6] 也不配合對話處境和當代文化。
因此,筆者認為「小孩」是賓語更為適合,全句應為:「誰不歡迎神國如同(你們不歡迎)小孩」,[7] 這話是指着門徒而說,而且符合對話處境。耶穌並非要求我們要達到像小孩的素質才可進入神國,而是不歡迎小孩者不能進入神國。這個解釋完全符合路加福音9章48節和馬太福音18章3節的信念。
在當代社會,小孩死亡率高,不能確定能否在未來對家園作出貢獻,因此,小孩在家園中地位最卑微。[8] 早期猶太教把小孩的地位列作與殘障、婦孺、奴隸等低下身份同等。[9] 但在古代猶太人社會,身份地位極為重要,每個人只會跟地位相同或更高的人來往。[10] 所以,耶穌的門徒也不願意讓小孩接觸耶穌。然而,按耶穌的信念,神國是一個家園,這個家園裡的人都是小孩,凡進入神國的人,就要變成小孩的身份——沒有地位。任何人若不願意跟這些小孩(門徒)來往,當然不會歡迎神國,故也不會願意加入神國的家園生活。[11] 在前文,門徒不接受嬰孩親近耶穌,但耶穌強調「神國正屬這樣的人(身份像小孩的卑微)」(路18:16);在後文,富有青年領袖不願放下財富(在當代等同放下地位),都在挑戰當代錯誤的價值觀:若不願作卑微的人,若不願跟卑微的人來往,則不能進入神國。
對宣教而言,我們要引導初信者改變,包括人生的價值,要學習卑微,輕看地位和權利,才有資格進入神國。信徒之間也要存著謙卑的態度,才可以體驗神國家園的生活。
[1] 路18:16:「讓小孩到我面前來」(’Αφετε τὰ παιδία ἔρξεσθαι πρός με),暗示這些小孩不是嬰兒,他們可以自行走路。在新約,嬰孩(βρέφος)至7歲小童都可稱為「小孩」(παιδίον);早期猶太教則認為13歲以下為小孩(參Hagith Sivan, Jewish Childhood in the Roman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17.)。 [2] 希臘文「小孩」(παιδίον)在主語或賓語上的字樣相同。 [3] 《現代標點和合本》跟其他許多版本都採用這見解。例:“I tell you the truth, anyone who will not receive the kingdom of God like a little child will never enter it.” (NIV Luke 18:17). [4] 路加的用詞與馬太不相同,馬太說:「你們要成為小孩」(γένησθε ὡς τὰ παιδία);路加則說:「如同小孩」(ὡς παιδίον)。前者清楚有主語(你們)加上動詞(γίνομαι)和如同(ὡς);後者則為省略句,聽者透過處境判斷主語和動詞。 [5] Joel B. Green, The Gospel of Luke,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97), 650-652. [6] 若是主語,這句子後部分應為「如同小孩(不歡迎神國)」。 [7] ὃς ἂν μὴ δέξηται τὴν βασιλείαν τοῦ θεοῦ ὡς (ὑμεῖς μὴ δέχονται) παιδίον. [8] Amy Lindeman Allen, “‘Theirs is the Kingdom’: Children as Proprietors of the Kingdom of God in Luke 18:15–17,” in T&T Clark Handbook of Children in the Bible and the Biblical World, ed. Sharon Betsworth and Julie F. Parker (New York: Bloomsbury T&T Clark, 2019).Amram D. Tropper,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ight of the Demographics of the Jewish Family in Late Antiquit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Judaism 37, no. 3 (2006): 316-319. [9] Sivan, Jewish Childhood in the Roman World, 18-20. [10] Bruce J. Malina, The New Testament World: Insights from Cultural Anthropolgy, Rauschenbusch Lectures (London: SCM Press, 1981), 76-79. Richard L. Rohrbaugh, “The Pre-Industrial City in Luke-Acts: Urban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Social World of Luke-Acts: Models for Interpretation, ed. Jerome H. Neyrey (Peabody: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1), 125-136. [11] 所以,耶穌評論法利賽人著重地位的表現(參路11:43),也勸喻聽眾要學習採取降低地位的行徑(參路14:7-1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