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競華
本會顧問
若有多一、兩位許尚武牧師,泰國的宣教工作將會怎樣呢?
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門前宣教(即本地跨文化福音事工)愈來愈受到關注,華人宣教學者溫以諾博士在這方面有很多心得,有不少研究生在他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21世紀實在應該重視本地跨文化事工,若我們好好把握機會,忠心地接觸本地的他國人士,向他們傳福音,培育他們靈命成長,有時會產生我們沒有想到的後果!
泰國華裔在港信主
許尚武牧師,一位泰國教會德高望重的領袖,對泰國教會的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他是在香港讀書時認識救恩,決心信靠主耶穌和接受洗禮的。
許牧師的父親送兒子到香港讀書,希望他學成之後回到泰國做一個成功的商人。
許牧師在香港讀書期間,有一次患了嚴重的病,不能回校上課約兩星期,只能留在宿舍休息。校牧和舍監十分關心他,探訪他,安排找醫生,與他談道,討論信仰,送聖經給他。大病痊癒後,他決心信主,預備洗禮。他十分尊重父親,寫信告訴父親他決定信靠主耶穌,要接受洗禮。可是,他寄出了兩封信後,父親都沒有回音,於是他再寫第三封信,說已經寫了兩封信未見回音,所以決定受洗了。這次,父親馬上回信,並且大怒,反對兒子受洗,但米已成炊,反對也沒有用了。
1941年,許牧師受洗時是聖保羅中學的學生,可是受洗後,聖保羅堂卻沒有跟進栽培,唯感謝天父憐憫,保守了許牧師的信心;當年12月,日本侵佔香港,許牧師逃難到國內,輾轉回到曼谷。之後,他參加曼谷浸信會心聯堂,有關心他的牧者,又有同心事奉的信徒,使他的靈命成長。他的事奉從堂會開始,漸漸地也參與很多跨堂的聯合事工。
美好榜樣結果纍纍
許牧師在教會的事奉樹立了美好的榜樣:他是商人,卻盡量不在主日出門,因為要參加主日崇拜。他寧願少做生意,也不要缺席崇拜,而且每周都參加教會的祈禱會。他擔任教會執事會主席多年,忠心在教會事奉。
他與教會數位領袖同心推動基督教教育,在1962年成立在三沐的真光中學,以傳揚福音為目標,所聘請的老師都是基督徒;在泰國,基督徒不多,不容易啊!但他們靠主一直堅持,而且做到,很多學生都寄宿,所以有較多機會引領他們認識救主,明白救恩,決心信主。有許多年,他們是泰國唯一一間所有教職員都是基督徒的學校。
1976年,許牧師參加了由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簡稱「華福中心」)舉辦的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1978年,他參加了華福中心在菲律賓舉行的華人教會差傳研討會,然後在教會推動差傳工作;1979年,心聯堂差會成立,目標向泰國各地傳揚福音,尤其在泰北不同民族中建立教會。這是泰國本地第一間差會。
許牧師60歲時,放下生意,交給甥兒,夫婦一同去了美國,唸了兩年神學;回到泰國時,泰北伯特利神學院院長剛辭職,董事會請他暫代;兩年後,心聯堂通過按立他牧師聖職。他在泰北,泰北有很多少數民族聚居,他言教身教,訓練了不少全職傳道人,而且直接或間接促成了10多間不同民族的教會的成立,結果纍纍。
海外本地同樣重要
我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些泰國人來香港讀中學,如果香港教會多帶一些泰國學生信主,後果會是怎麼樣?門前宣教,不容忽略!
若天父讓我們有機會在本地接觸外國人,是其他民族或外地來的華人,讓我們以愛心對待他們,尋找機會向他們分享福音,目標不單帶他們信主,而且要帶領他們成為主的門徒。
現今世界各大城市,居住了很多其他國籍的人士,他們初到埗時,比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維、新的信仰,讓我們抓緊機會向他們傳福音。
感謝天父給我們機會已經從事海外宣教工作,但千萬不要因為有機會從事本地跨文化福音事工,便放下海外的事奉;天父要我們增加本地跨文化事奉,卻不是要我們用本地事工代替了海外的事工。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