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明
宣教士關懷及發展副主任
(編者按:篇幅所限,本文分兩期刊出,上半部內容已於上期本欄刊出,歡迎到以下連結重溫https://reurl.cc/xazEoN。)
在區祥江博士《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的著作裡,其中一章提及「耗盡」(burn-out)的問題,這是過度的工作壓力引致的危險,是輔導員或宣教士持續服侍的障礙。區博士指出,「耗盡」的英文burn-out原指「燒盡」。他認為,若要燒盡,首先要有火,就是對工作的火熱之心(passion)。[1] 為了對「耗盡」(burn-out)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訪問了一位資深的基督徒家庭醫生顏思遠先生,他具有認可的社區精神醫學資格,也曾服侍不少耗盡的宣教士。
問:綜合來說,在你接觸不少burn-out的宣教士當中,他們burn-out最普遍的原因是甚麼?如何預防?
答:導致宣教士burn-out的因素有數方面,可以分為外在和內在。
外在,是指外在的環境和別人的要求,這是個人較難改變的因素。從外在而言,宣教士的工場情況比較特別,與一般人不同。
首先,別人對宣教士的要求是高的,例如去到一個第三世界的地方,別人覺得你很偉大,便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尊重和羨慕,於是宣教士很容易陷入有求必應的狀況。
另外,宣教士要適應文化差異、語言、水土不服;加上其工作性質既要傳福音,又要融入社區,每天面對不同種類的需要和挑戰。宣教士與一般牧者一樣,下班後也沒有停下來,會眾不斷傳來WhatsApp訊息,半夜也有人求助。
這些都是宣教士工作的特質,加上宣教士具憐憫之心,擔心沒有人幫助求助者,所以也會有求必應。宣教士就如大埔林村的許願樹,每個人都把心願掛上去,掛多了,掛久了,都會承受不住。
內在方面的因素,因為宣教士都是愛主、委身的基督徒,所以具責任心,做事認真,這原是好的,但若過度,便會形成無形壓力給自己。
具責任心會增加對自己的要求和壓力,有些宣教士甚至是傾向完美主義。「完美主義」這個形容詞好像有點負面,其實是正面的,對上帝認真,而非懶散的僕人。我常常覺得,撒但利用這種性格來「整蠱」(作弄)宣教士,就是把這性格推向極端的情形,令完美主義的人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要求很高,並帶來壓力。
另一方面,宣教士比較認真,相對便會缺乏娛樂。一般平信徒會出去玩樂、唱卡拉OK、惠顧街邊小吃,但宣教士可能為了保持形象而放棄這樣的機會。
宣教士離鄉背井,缺乏情感上的支持,熟悉的朋友也不在身邊,會比較容易burn-out。當宣教士踏上工場,不期然帶着很多人的期望、讚賞、擁戴和祝福,當他們遇上困難,便不容易告知別人,免得令人失望。他們不是虛偽,而是不想令整件事感覺不良好。這些因素令宣教士背負了重壓,不能告訴別人,也不知如何求助,結果便出事了。
至於如何預防burn-out,首先,在工作方面,宣教士要知道自己有限制,不要傾向「做晒」(負責全部)和「做完」(完成)所有事情。若宣教士知道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便須懂得「說不」(say no)或下放(transfer)工作,將工作排列優先次序,重要和必須的先做,不重要的便放輕去做(hea做)或下放給別人做,但不要自責。我相信做好重要的事,神便會欣賞,祂會使用其他人去幫助,或在祂的時間內完成。
另,宣教士下班後要換個身份,例如回到家裡便做回爸爸、媽媽或子女。我也不鼓勵宣教士回家後繼續查閱及回覆其他人的WhatsApp訊息,因為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要相信神會處理;如有緊急需要,當事人可以致電醫院。
還有,宣教士要過平衡的生活,每星期讓自己放假一天,可以做運動、行山、護膚、欣賞電影等。宣教士的服侍猶如長跑,不要以100米短跑的力去衝。宣教士也可以考慮成立「宣教士申訴會」,讓宣教士與同路人彼此分享,並從中取經,多聆聽別人的意見和參考處理的方式。
問:最後,你有甚麼特別叮嚀給宣教士呢?
答:我總覺得宣教士常被撒但「整蠱」(作弄),牠在不知不覺間把宣教士一些好的東西推向另一個極端。原本宣教士可以為神做很多事情,但因為過於極端,不單令宣教士無法為神工作,甚至受到挫敗。我不想強化「屬靈爭戰」,但真是有一種陷阱(trap)或無形的影響力在宣教士身上出現,因為宣教士正代表神到宣教工場事奉。若神差派一個宣教士到遠方工作,但受到攔阻未能出去,這是撒但最明顯而又最差的技倆;最好的手段就是容讓宣教士去宣教,做得越多越好,甚至做到耗盡,結果撒但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就是宣教士不能繼續事奉神。如果宣教士有這樣的意識(mind-set)或覺察,便會調整,並且過得比較輕省。過去,我與宣教士談到工作的時候,其中一個最大的阻力就是難以放手,他們認為任何事情都不能不做,要至死忠心,這是很難改變的觀念。若宣教士能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便能帶來一點點的改變。
--------------------------------------------------------------------------------------------------------------------------------
顏醫生的一席話,有很多很好的提醒,也讓我想起盧雲的著作《記憶的治療者:盧雲談服事與禱告》,書中提及:「過去數十年,我們十分強調事奉是一種專業……我們漸漸養成一種想法:我們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呼召,就是每個人只要一有需要,我們就要在場……禱告讓我們不至於因忙碌、績效、不得不在場的壓力而失去焦點。禱告讓我們在神的同在裡,真實面對自己的渺小與無用……」我們在事奉中更需要學習「缺席」,藉禱告回歸上主,使祂成為整個工作的源頭。[2] 我們實在要慎防撒但用似是而非的陷阱試探我們,讓我們遭受傷害。
[1] 區祥江:《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7),頁139。
[2] 盧雲:《記憶的治療者:盧雲談服事與禱告》(台灣:校園書房,2018),頁41、71、7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