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傳部在堂會中的存在意義與功能/ 潘達文
- hkammedia
- 8月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8月20日
潘達文
基督教宣道會希伯崙堂牧師、本會董事

有牧者曾言:「中港台的所有教會體系,在建立之初,皆與宣教士密不可分!」雖然筆者未曾進行詳細調查,但是根據個人經驗,此描述確實符合所見教會的實際狀況。倘若上述描述同樣適用於您的教會,那麼,「差傳」便不僅是一個部門,而是教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見證;更貼切地說,這是持續進行的使命實踐。
筆者所屬堂會(基督教宣道會希伯崙堂,簡稱「希堂」)的差傳部,與大多數堂會類似,主要負責統籌香港以外的探訪服侍工作,精心策劃並組織差傳年會、差傳祈禱會及差傳課程等。當宣教同工返港時,差傳部會邀請他們分享見證、講道,以搭建溝通橋樑。
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維繫工場、宣教士與教會之間的緊密聯繫,是差傳部義不容辭的首要職責。然而,工場環境、宣教士群體及教會自身,皆因時空變遷、地域差異等因素不斷演變。如何在這些動態變化中,始終保持三方的緊密互動,無疑是差傳部面臨的跨時代挑戰。
面對這種挑戰,各堂會採取了多樣化的應對方式。有些堂會指定專職同工負責,尤其是那些曾在宣教工場服侍的同工,憑藉其豐富經驗,能夠更好地推動差傳事工;有些堂會則由執事或部長承擔此任,若其現職於宣教機構,便更具專業優勢;而在更多堂會中,堂主任可憑藉其特殊身份,得以調動跨部門資源,靈活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
相比於討論「差傳部在堂會內的存在意義」,筆者更願意聚焦在其「功能」。只要堂會關注宣教工場的需求、重視宣教士的付出、心繫未得之民的福音需要,便必然會落實差傳部的核心功能——維護工場、宣教士與教會之間的緊密聯繫。無論以何種形式、由何人承擔,只要達成這一目標,皆可視之為「差傳部」的有效運作。
而差傳部的核心成員,必須全身心投入,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既要深入了解工場的實際需求,關注宣教士的現實處境,也要瞭解本堂會的優勢與局限,如此方能促進多方互動,令彼此的聯繫更緊密。
以筆者的母會為例,在會眾中,退休人士佔較大比例,而與本港距離較接近的澳門宣教工場開展了周末黃昏的福音預工活動,這無疑為母會的退休肢體提供了服侍的契機。過去2年,筆者積極動員會眾中的退休人士,每月安排1至2次前往工場支援。由於新增了陸路交通,可即日往返工場,即便通勤需用上4小時、服侍僅1小時,但眾人仍認為只要能切實幫助工場,這份付出便極具價值。
經過1年的堅持,去年以這種方式服侍工場的隊伍已達到12支,每隊3至5人不等。今年與工場協商後,預計組建24支隊伍,目前已順利完成三分之一。在此過程中,筆者從隊員中培育了數位金齡的領隊,逐漸實現了事工的自主運作。此外,筆者還引介了其他姊妹堂及同區教會參與其中。最終,在原本人力匱乏的宣教工場,竟得以常態化開展週期性的福音預工活動。這不僅是上帝恩典的彰顯,更是各方相互了解、緊密配合的美好成果。
總之,鑒於各堂會的歷史背景與發展經歷各不相同,「差傳部」的呈現形式亦多種多樣;然而,其功能卻不容忽視。唯有深入認識宣教工場、用心關懷宣教士、充分挖掘教會資源,方能在堂會中真正體現「差傳部的意義與功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