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宣使命的重塑:目的及意義 / 游志豪
- hkammedia
- 4月2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游志豪
教育及推展主任

在後現代的浪潮、全球新冠疫情,以及人工智能(AI)的影響下,傳統的差傳觀念正受到新一輪挑戰。Zoom視訊會議應用程式的出現,突破了後勤支援者與宣教工場及宣教士之間的距離限制。因此,在疫情封城期間,在差傳教育和宣教實踐上曾掀起一輪「線上短宣」熱潮。疫情過後,儘管科技發展更為突破,但「線上短宣」似乎未能得到眾人的垂青,「實體短宣」反而漸漸收復失地。
上述所指的短宣,不是數月至1年多的短期宣教,而是一般信徒所理解、只是1天至數星期的短宣體驗或訪宣之旅而已。
言歸正傳,當香港教會在疫後及移民潮中重整旗鼓時,教會的差傳工作也需要被更新重塑,包括重新思考短宣的使命和定位。究竟短宣是甚麼?過去,香港信徒認為「去短宣一定要去到盡,才算得上屬靈」,現在,讓我們還原基本步,反思短宣的目的是甚麼?目標是甚麼?信徒為甚麼要參加短宣?
一、文化突破:學習旅程
短宣的實踐直接衝擊着信徒固有的「文化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1] 香港人本身具有中西融合的文化特色,當香港人進入其他文化的時候(例如:非洲人的文化、東南亞部落或中東城市),語言隔閡與文化差異便會形成強烈的認知震盪。筆者曾於中東地區經歷與當地人時間觀念的差異,讓筆者學習忍耐的功課。短宣是「宣教」的速成班,期間團隊會一同體驗跨越文化差異;不是獨自修行,而是團隊彼此互動、磨合、包容和體諒。短宣隊本身已是同文化的激盪,再進入近文化與異文化的環境中,這種宣教學習是無價的!
二、認知實踐:信心旅程
短宣提供了獨特的學習情境,跨文化的場合挑戰着參與者的信心和信仰。打從短宣前的參與及訓練,已開始操練信徒的投入和委身。對於未知的行程、經歷和服侍,參與者被要求要有百分之百的彈性,因為宣教工場本身就是充滿着未知性。到了短宣期間,則要應變和機動,並憑信而行。筆者曾經在一次短宣旅程中,要求一位只是略懂彈琴的姊妹,在工場缺乏司琴的情況下,憑信心接手崇拜司琴的崗位。起初,那位姊妹諸多推搪,但最後順服了,並在服侍中學習了信心的功課。事實上,宣教工場成了操練信徒信心的訓練基地。
三、生命轉化:尋索旅程
很多宣教士的見證讓我們得知,他們踏上長宣都是因為在一、兩次短宣旅程中領受從神而來的呼召。跨文化的挑戰、宣教士的生命、工場的屬靈需要等,的確會帶給信徒信仰上的衝擊。在早期基督教歷史中,神學家特土良(Tertullian)曾說:「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當信徒遇到迫害時,仍然堅守信仰,活出見證,激勵後世。同樣地,在宣教工場上,宣教士擺上生命的見證,也激勵了千千萬萬的信徒,他們最終被神轉化生命,確立宣教或事奉之路。無獨有偶,筆者多年前也是受宣教士的影響而獻身作全職服侍。
事實上,差傳教育乃通過短宣來培育持續的使命意識。從中、短期體驗轉化為長期的委身,藉短宣隊回港後的分享成為其他弟兄姊妹參與差傳的推動力,往後的定期支援與代禱更是工場有力的後盾。筆者相信,在疫後、全球化與後現代的挑戰下,短宣(實體的跨文化體驗)在差傳事工上仍佔一定的位置,而且在不斷進步的AI科技時代下,更能成為差傳教育的重要媒介。
[1] 亦稱為「民族中心主義」,認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優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