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三會」政策——助工場健康發展/ 林秀芳
- hkammedia
- 8月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8月20日
林秀芳
執行編輯

轉眼間,本會成立至今已30周年,[1] 故本刊今年特設此專欄,邀請多年來與本會同行的顧問/董事、前後方宣教團隊,與讀者分享這30年來與本會一同成長的點滴,以及本會的變化。
前兩期,顧問簡耀堂牧師已分享了26年來以董事身份與本會同行的寶貴回憶;宣教士關顧及發展主任劉月明傳道,亦分享了29年來本會如何與他們夫婦一同經歷宣教士的生命周期,以及從前線調任後勤的變動。
今期,我們藉著整理馬來西亞工場之發展歷史(參表1),加上總工場主任黎嘉禮牧師(前任總幹事)的分享,回顧這些年來,神帶領本會制定不同的策略與政策,幫助宣教工場健康發展,建立遵行大使命的教會。[2]
馬來西亞工場4個發展階段
根據本會現存的資料,馬來西亞工場的發展,大致分為以下4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2–1995):東馬藉伙伴合作
早於1964年,本會前身「香港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已差出首位直屬宣教士黃可順,到馬來西亞工場宣教。[3]
在此階段,本會馬來西亞工場的發展策略,主要是透過與當地其他伙伴合作,例如在東馬來西亞(下文簡稱「東馬」)的5間堂會,是由本會前身「希伯崙差會」差往東馬的直屬宣教士劉德裕(後被按牧)等,與「婆羅洲基督教會」(SIB)合作建立的,5間堂會自立後,已交由SIB管理,並一直維持美好關係,直至現在(詳見表1)。

第二階段(1995 - 2010):本會成立,建立西馬首間宣道會堂會
1995年,本會成立後,除了繼續有劉德裕牧師伉儷於東馬牧養外,[4] 1997年差派了吳德輝伉儷到西馬吉隆坡蒲種開荒,成立了第一間華人宣道會堂會——「蒲種基督教宣道會」,即現今的「基督教宣道會蒲種堂」(下文簡稱「蒲種堂」),並於2005年購置新堂並舉行首次主日崇拜。
「植三會」政策誕生
在此階段後期,即2004年,本會從泰國工場調任黎嘉禮牧師返後勤擔任署理總幹事,並於2005年擔任總幹事,制定了工場發展政策之一「植三會」,經董事會認受。
黎牧師分享:「在我回來差會後勤後,便嘗試按本會目的(建立遵行大使命的教會),為工場的發展整理出符合聖經而又可行的政策——植三『會』,就是由本會鼓勵各工場的『堂會』不斷植堂(倍增),並幫助堂會步向成熟自立,進而建立『聯會』,及發展『差會』(或差傳工作的機制)。
「然而,有些地區(例如創啟地區)因當地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發展,未必可以正式註冊成堂會,便更不可能在架構和機制上成立聯會及差會了,最要緊是取其精神,以不同方式發揮有關功能。」
「三會」運作機制
三會運作機制如下,是一個本地化(Localization)的過程——使人力資源及機制均以當地事奉團隊為主,宣教團隊的角色會根據堂會的發展而轉變。
堂會
本會堂會自立章程,包含以下3項條件:
1.經濟自立;
2.有當地全職傳道同工;
3.有當地信徒領袖團隊(要有當地信徒組成的執事會;宣教士作為父母的角色,栽
培信徒成為信徒領袖,成立堂委會,再提升他們的質素成為執事會,成員大約3
至5人。由傳道人所帶領的信徒領袖團隊一起承擔。)
符合上述條件的堂會,便可向本會申請自立,一旦通過,本會與堂會便成為伙伴關係,本會會將堂會移交給當地的團隊帶領,由他們接棒。

聯會
只要在同一區域有兩間堂會,便應聯合起來一起發展,成立聯會(與堂會是團契關係,並非從屬關係),目的包括:
1.協助各堂會一起健康全面成長;
2.信仰傳承——透過訓練和教導,讓宣道會的信仰和屬靈傳統得以傳承,例如四重
福音、差傳理念等;不是提倡宗派主義,而是以宗派作主導。
3.幫助當地堂會在組織及運作機制上本地化和規範化(按當地政府的要求和標準,
取得當地的合法身份,並將按牧的標準規範化,以達到專職的要求);
4.聯繫世界性網絡,[5] 彼此團契、互動、交流、合作,合力發展差傳事工;
5.使土地、物業、車輛的戶名及產權歸屬團體,以策安全;
6.以社會及政府承認的角色,進行各種社會福利工作。
當聯會執委會由當地同工或肢體主導時,差會便可將領導權完全交給當地聯會。
差會
工場的差傳工作,並不止於本會的事工,更可在工場的聯會下設有差傳部,建立差派及支援的機制,發展差傳工作,發掘、督導及培訓宣教人才。他們亦可成為獨立差會,傳承宣道會的特色——宣教運動。
第三階段(2010 - 2014):蒲種堂植分堂,申請自立
自本會制定了「植三會」政策後,加上有具植堂恩賜的劉德裕牧師於2009年加入西馬團隊,令蒲種堂開始積極植堂,於2010年在實達阿南植了第一間分堂(宣道會忠主堂),並於翌年正式進行主日崇拜;2014年,蒲種堂由當地傳道人陳世久帶領;同年,因已符合堂會自立章程的條件,故向本會申請自立。
第四階段(2014至今):增加堂會,蒲種自立,籌組聯會
2016年,蒲種堂再於士毛月植了第二間分堂(宣道會揚恩堂),於翌年正式開始主日崇拜,並由當地傳道人丘秀梅帶領;2018年,蒲種堂重新聯繫及每月支援位於彭亨州的立卑基督教會;[6] 2022年,立卑基督教會申請加入西馬宣道會,成為第四間教會。
2023年,本會按立蒲種堂堂主任陳世久傳道為牧師,蒲種堂自立及購址擴堂,完全負責督導及支援忠主堂及揚恩堂繼續邁向自立;本會與上述西馬3間堂會及立卑基督教會派出代表,組成西馬宣道會聯會籌備委員會;同年,再有活水聖經教會因缺乏傳道人,故申請加入西馬宣道會,成為第五間教會,改名為「宣道會活水堂」。
目前,5間堂會正在準備向當地政府申請成為聯合組織,正與律師草擬會章中,請讀者禱告記念過程順利,盼望申請早日通過,聯會得以成立,幫助5間堂會健康發展,延續宣教使命。
[1] 本會為「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簡稱「區聯會」)屬下機構,由「區聯會」於 1995 年 7 月在香港重組「希伯崙差會」(1972 年)及「香港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1973 年)而成。
[2] 即不單要幫助工場的堂會自立,更要教導工場堂會的會眾認識差傳,透過舉辦「宣道差會主日」、本地短宣、外地短宣,甚至差傳祈禱會、差傳認獻等,讓會眾全方位認識和參與差傳。
[3] 黃可順為前「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國外佈道團」的宣教士;「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國外佈道團」早於1962年成立,在1973年與「九龍塘宣道會」向外佈道部合作,組成並註冊為「香港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即本會前身。
[4] 劉德裕宣教士伉儷於1998年轉往柬埔寨工場服侍。
[5] 即世界宣道會團契(AWF)、世界華人宣道會團契(CAWF)及亞太宣道會團契(APAC)。
[6] 立卑基督教會由翟輔民牧師成立的中華國外佈道團差派曾道行牧師於1939年建立,曾牧師於1949年離開西馬往印尼拓荒植堂,其後一段時期失去聯絡,成立獨立教會,自此,教會因沒有領袖牧養而發展受阻。2018年,蒲種堂重新聯繫立卑基督教會後,每月1次派隊伍前往支援直到如今,並協調及安排海外短宣隊往立卑服侍。


留言